中關村三小原校長劉可欽:學校是“泵”,不是“篩子” |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3-01-22 人氣:62 |
學校是什么呢?學校是“泵”,不是“篩子”。我們對每個學生都要保持積極的期待,而不是只從中挑出一些“好”的,更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。 1、學校是一個迷人的場所 我理解的“迷人”的意思,就是我們要從學習規律出發,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靈特征,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,增強學習過程的價值感和意義感,追求更全面和厚重的學習目標,讓學生在學校里“健壯”地獲得知識與能力。 “健壯”體現在哪兒呢? 首先是自由。在學校,學生和一群伙伴共同學習,所以要懂得規則,懂得一群人在一起生活的秩序。不過,這個規則和秩序是在學習中學生參與共建的,不是外部強加給他們的。在此過程中,學生習得如何與他人相處。 其次是自主。學校要創造更多的機會,讓學生去試一試、看一看,挑戰自我。這種體驗幫助他們建立一種與自我的積極關系和上進的人生態度。 再次是自然。學校要給學生傳遞公平公正的價值觀,幫助他們建立“我與社會”的關系,在這個過程中習得善良、正直的品質。 我們研究迷人的學習場所和“健壯”的學習過程,就是為了給學生創造自由、自主和自然的學習環境和成長機會。 2、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便利 教育不是教師走上講臺的那一刻開始的,也不是與學生談心時才開始的,而是開始于與學生相遇的那一刻。 積極的師生關系應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,好的教師既能在課堂上意氣風發,更能與學生生活在一起,用專業精神呵護關照學生。 學校的心理安全、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只由心理教師承擔,每一個教師都是學生成長的導師和榜樣,從這個角度說,一個好教師就是一門好課程。 我們要在校園里建構新型的學習關系,其中包括生生關系、師生關系。許多學校已經開啟了這樣的先鋒實驗。 有些學校通過建構靈活多樣的單元學習空間,把不同年齡的學生放在一個更大的學習單元中,形成家庭式的學習生活基地,不同學科、不同年級的師生生活在一起。 實踐中,有的叫“班組群”,有的叫“學習社區”,也有的稱為“書院”等。這樣的學習關系從單一走向多維度重構,既滿足多樣學習的需求,也給學生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便利,不再局限于同班同齡,選擇更多樣。 學生會受益于自己的班主任、學科教師、同學、學長、學弟學妹。小學6年,學生可以和其他5個年齡段的學生建立穩定的學習同伴關系,因此他會看到多種成長的可能。 在這樣的學習關系中,教師同樣受到影響。教師有機會從封閉的學科中走出來,由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。 3、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去“揮霍” 在學校生活中,學生的時間總是被安排的。 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,如何讓學生有機會與伙伴高質量地玩在一起。為此,我們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去“揮霍”,給學生沒有任務、目標的自由時間。 自由時間意味著他們擁有未來成長的多種可能,這是孩子成長的綠水青山、金山銀山,最為寶貴。 中關村三小曾有一些實踐探索。 每周三、周四午飯后,學生有一個小時自由時間。學校鼓勵學生尋找好朋友一起玩,也可以建立社團吸引相同愛好的同學一起玩。當時有一個學生創立了社團并自任社長,但在組織過程中他感覺到力不從心,決定辭去社長一職。 后來,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時說,第一,當社長要有威信,性格要“強勢”,他發現自己的性格比較軟弱。第二,社長的相關知識要淵博,要能激發其他社員的積極性,還要找一個管理能力很強的人一起參與管理。第三,如果社團成員不是同班同學,就要先建立關系,除了每周規定的活動時間以外,大家也要多交流。 在這些探索過程中,學校的定義在我心中越來越清晰。學校是什么呢?學校是“泵”,不是“篩子”。我們對每個學生都要保持積極的期待,而不是只從中挑出一些“好”的,更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。要公平地照看到每個學生,創造公平的學習機會;學校里各種各樣的關系都是相互“競合”的關系,而不是相互“較勁”的關系;學校要激發學生對未知世界和自己未來的探索欲望,這是學校教育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。 |